盧顏志鈞師太生平

(在安息禮拜發佈)

 

初期,盧師太一家寄居同鄉家中,當時六親同運,苦不堪言,彼此都乏人幫助。來港兩個月彼,遷往黃大仙直街居住,開設了兩宜小店,專售賣麵包汽水。惟不懂營商,三個月後即因租金太貴而結業,迫得搬遷到新界西貢窩美村斬田墩,寄居友人當時已結束之雞舍,以種菜、車衣、繡花、泥工……為生,生活朝不保夕。五一年八月其小兒子龍光出世,生活更加困難,但盧師太不悲觀、不氣餒、決心另謀出路。得同鄉蘇太介紹到余利民(即余也魯)先生家中做女傭,每月工資港幣四十元,一家六口仍不敷開支,兩個月後鼓起勇氣向余太要求增加工資二十元,余太有愛心一口答應。青菜淡飯才勉強得以維持。但丈夫認為女傭是低下的工作而感到痛心,天天流淚渡日,盧師太內心悽慘難言,於是決心想辦法重覓教書工作。幸得余先生伉儷同情贊成,最後得到集成圖書公司胡經理介紹到九龍城獅子石道英如小學任教,月薪為一百元。但由於余太未有新工人接替,乃要求盧師太等到新工人才可以離職,盧師太惟有身兼兩職,每天特別早起做好家傭的工作才返校教書;在余也魯先生家別人叫她顏青,返到學校學生叫她顏老師。兩種不同身份的生活,足足過了四個月才完全回復教師身份。盧師太為到天父賜下這份教師工作,使生活方面稍得改善,經常感謝天父的憐憫恩待;於是在一九五二年的聖誕節,一家六人在窩美崇真堂接受洗禮,從此成為 主的兒女。 

一九五三年盧師太一家由窩美遷往調景嶺難民營第四區居住,從此兒女們有了接受免費教育的機會,盧師太心頭的重才稍為放下。一九五六年,盧師太由九龍城英如小學轉到深水埗崇真學校下午校任教,並單獨寄居於同鄉家中。到五七年,小兒子龍光已六歲,為了使小兒子可獲得較佳之教育機會,特申請小兒子到任教之崇真學校讀書,二人在市區居住,相依為命;由於生活指數高昂,開支漸大,生活又開始困難,為著要增加收入,盧師太每天做兩份工;除教下午校外,跟着下午六時再往加士居道循道夜校兼職。五八年起,每天更做三、四份工,日間轉為任教上午校,下午替住在九龍塘多位富家子女補習中文,晚上在循道夜校任教,九時放學,回到家中將近十時,隨便吃些東西便開工批改學生習作及一切家務等工作,有時盧師太疲倦至極之時,兩手浸在洗衣盤的水裏也竟然睡着了。醒來已是零晨一時,匆忙上牀睡不多時又要起來。收拾好一切拖着兒子龍光,便步行到黃大仙舊機場乘巴士返校。感謝 主的保守,盧師太雖然這樣疲勞辛苦,但很少生病。六一年盧師太一家由調景嶺遷到九龍官塘雞寮公屋(現稱翠屏邨)Y座(後改稱廿四座),全家才得以一同居住。盧師太於六零年考進政府在職教師訓練班就讀,六二年畢業,六三年轉到東頭村崇真政府津貼學校任教,直至七五年退休。 

感謝 主幾十年來的施恩和賜福,盧師太兒女四人皆各有專長,分別在運輸業、護理、教育及教會工作。一九七一年,內外長孫同年出生,為減少兒女們因需照顧嬰兒的生活壓力,盧師太雖然未退休,但仍安排兩孫兒由鄰居料理,以方便照顧。一九七六年小兒子從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畢業,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担任牧師之工作,盧師太即與其同住直至離世;在盧牧師出外進修期間,兒孫女婿們則爭相邀請前往各家庭中同住;一九七八年,為照顧外孫出生,特前往加拿大多倫多附近之咸美頓居住數月。盧師太內外孫九個(五男四女),孫媳兩個,孫婿一個,除年幼的三個孫兒尚在求學外,其餘均已服務社會;外孫張名揚,在二○○三年,工作多年後,進入崇基神學院攻讀宗教研究文學碩士,更於二○○五年,前往比利時攻讀神學博士課程,盧師太為此而非常歡欣,為兒孫中又多一人被上帝揀選作上帝的僕人而感恩,並經常為兒孫們能一生事奉主而禱告。亦常為兒女媳婿孝順,孫兒們親切可愛,而經常向親友表示:今生誠感無憾!此外,盧師太有一誼女,透過小兒子的關係,更增加了三個誼孫和一個誼曾孫,盧師太與這五位誼親及其家人關係密切,過年過節,總會相聚,樂也融融。 

盧師太之晚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之校園度過,與不少學生、教職員、校巴司機、餐廳服務員、銀行及診所職員甚至火車站快餐店的用餐者結為朋友;過去四年,更透過其廣濶之人際網絡,努力支持崇基學院神學院興建新聖堂之籌款工作,並經常以自己有分參與興建聖堂為榮,鼓勵後輩應以感恩之心盡力支持。 

盧師太有很多方面令我們敬佩。 在處事待人方面,盧師太有身很多值得我們學效的地方。首先,盧師太在年青時,雖是女性又獲得良好教育之機會,有穩定職業,但在國難當頭,便投筆從戎,報効國家;然後,在生活艱難之際,丈夫患病,兒女幼小,仍愛護家庭,不離不棄,獨挑一家六口之生活重責,放下身段,甘當泥工、女傭,能屈能申:為求子女獲得受教育之機會,多作安排,並在肩負起家務和教學等重責下,仍奮力進修,成功地改善家庭之生活絛件。盧師太―生好學不倦,除對烹飪及編織多下功夫,即使在晚年,仍學習英語、唱歌、彈琴。盧師太人緣極佳,鄰舍街坊,甚至萍水相逢之陌生人,皆可結為朋友;三四十年前之學生及家長,仍可保持聯絡,並常常主動關心,以至家中訪客經常絡繹不絕。並常以其精湛的廚藝款待親友、教友及學生,樂此不疲。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,包括有叉燒包、菜肉包、餃子、廣西年糕及巨型豆沙 水粽,都令人十分回味。 

在信仰方面,盧師太受洗後―生忠信感恩,是我們的榜樣。即使在最艱難困苦之時,不怨天、不尤人,仍對上帝充滿信心,努力面對;而自己事奉及鼓勵兒孫在参予教會事奉方面則毫不懈怠,甚至八十高齡,仍從灣仔前往藍田帶孫女参加教會。他每天早起,閱讀《靈修日程》,讀經、祈禱唱詩,從不間斷;每個主日,堅持参加教會崇拜,直至離世前數月,因不良於行及呼吸困雖而無法出門,乃改為参加電視播放之主日崇拜;盧師太因與小兒子同住,乃從崇真會轉至循道衛理會多年,每逢崇真會有特別慶典,仍必出席;盧師太隨其小兒之工作調派而轉換堂會,但仍經常返回過往曾參加之堂會,以鼓勵弟兄姊味和支持教會工作;盧師太即使是行動不便,仍每年參加愛華村堂的長者聚餐,可見盧師太不忘恩,不忘情之一面。 

盧師太之豪爽直率、樂觀積極、進取拼博、剛毅勇敢、開朗幽默、捨己樂助、細心關懷、好客情長、包容感恩、好學博文、誠懇忠信、充滿盼望和永不言倦的特質,實在令人懷念。盧師太一生,雖無顯赫的成就,其兒孫亦不算大富大貴,但他以在基督裹無懼死亡的生命,活出基督的樣式,他以生命傾倒在國家民族、家人親友、學生鄰舍和教會,他無疑已傾盡全力服事了上帝和鄰舍,使他的生命活得豐盛而精彩,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;我確信他已承受主耶穌基督應許的永生:他是我們的生命模範! 

盧師太曾對人分享他的生命態度,就是: 「不要炫己之長,不要誇己之功,不要揭人之短,更不要忘人之恩,要信靠上主,愛主愛人。」這是盧師太一生的寫照,盼望也能成為我們的鼓勵。 

盧師太,我們懷念妳。

  

          

php hit counter

Free Web Hosting